穿越行业周期,盘点百洋医药被忽视的增量价值
从历史上看,大盘每次都不会在3000点以下停留太长时间,一波像样的反弹并不遥远。不过,每次领涨的板块各不相同,若要论共性,可能均是调整了相当长时间、基本面正在反转的板块。
做投资要讲究安全边际,先求稳、再求胜。盘点来看,沉寂了4年医药板块比较符合这个标准,即使不是下一个领涨板块,也能打好一场“企稳反击战”。其中确定性标的也有不少,这次我就提一个大家关注较少的公司——百洋医药。该公司是A股稀缺的医药商业化平台,不仅业绩确定性不错、未来增量也比较明确,而且股价跌回了历史低位,具备了很大的投资预期差。
医药板块调整后有望企稳
最近医药板块较为弱势,受此影响,百洋医药迎来了一波调整。此外,公司的限售股即将解禁,也在心理层面造成了压力。
但综合来看,大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利空,稳增长政策发力,经济逐渐改善,全年5%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有望实现,大盘下挫意味着A股再度临近“击球区”。而在值得配置的诸多中长期的方向中,超跌的医药板块值博率相当高。
2024年至今,医药行业下跌了18.25%,动态PE仅为24倍,低于历史均值,向上的机会远大于向下的风险。行业利好也在不断释放:《关于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》提出,到2027年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%以上;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中,提到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;高层还多次强调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”。总之,随着支持政策落地、行业监管常态化,叠加医药的刚需属性,行业基本面见底的清晰度很高了,估值有望至少修复到历史平均水平(近15 年平均估值水平为 37.45 倍,对比当前约56%空间)。
之前,由于大盘和行业的双重低迷,百洋医药难以独善其身,出现了一波调整。但在上述支撑因素的加持下,该股凭借稀缺的基本面,有机会出现反转。此外,市场有点担心限售股解禁会压制股价,于是“先跑为敬”。但我认为这更多只是心理层面的影响,大幅减持的概率不大,由此导致的低点反而是吸纳筹码的好机会。纵观成功的投资人,哪个不是逆向投资大师呢?
低位卖掉下金蛋的鸡?
7月3日,百洋医药将迎来限售股的解禁,数量为40672.5万股。有人担忧,这批解禁股很快会在二级市场卖出,影响股价。
这事会发生吗?我觉得未必。
查询招股书可知,本次解禁的限售股中,百洋医药集团持有36907.74万股,占比91%;北京百洋诚创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持有2000万股,占比4.9%。
同时解禁的另外4家,天津晖桐资产、天津皓晖资产、天津晖众资产、天津慧桐资产,均是百洋医药的员工持股平台。
整体来看,本次解禁的公司,都是隶属于百洋医药的实控人或员工的,他们最清楚公司的价值和潜力,没有理由在低位“贱卖”下金蛋的鸡。并且逻辑上看,在低迷市场下,大笔减持会对股价造成较大冲击,不仅不能在理想的价位减持,而且可能会因承接较弱而难以成交,因此理性的人往往不会“越跌越卖”,而是着力于维护股价的稳定。
A股还有一个特有的现象,就是“预期先行”:预期到某件事将要发生后,市场会提前按照这个预期去交易,比如预期某个利好政策发布、某公司的财报业绩不错、某公司股东解禁后大举减持,等等,并按照这个预期去追涨或杀跌。而等到事件真正落地后,则被理解为“利好出尽”或“利空出尽”,股价也重新回来原有的运行通道,中间的这段插曲只构成了一个扰动。
百洋医药的本轮调整,也有这个“预期”的因素。我认为,在弱市之下,市场对于解禁一事有点过于敏感了,这种恐慌心态砸出来的黄金坑,其实是聪明人收集廉价筹码的好时机。说一千道一万,真正长期决定股价走势的,只有基本面。巴菲特所说“别人恐惧我贪婪”,用在此处再合适不过了。
为什么说大股东“呵护有加”?
一家公司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,可以从过往中做推演。从历史来看,大股东对于百洋医药的支持力度相当大,可以说大于绝大多数其它公司大股东的支持力度。
百洋医药除了承接外企原研药+国内Biotech创新药的大量业务需求,“集团孵化”是其一个稀缺的看点。
近年来,百洋集团与国家级科研院校合作孵化源头创新成果,在多个创新领域都有布局。百洋医药也先后承接了多个来自集团创新孵化的优质产品,如全磁悬浮人工心脏、放射性RDC核药、超声用电磁导航设备、骨坏死PDC 药物、家用心电仪等。
据此,百洋医药入局国内前沿 First-in-Class 创新药械领域,可以说,这是一个源源不断的“蓄水池”。“母公司孵化+上市公司商业化”的生态闭环正在兑现。
大股东呵护百洋医药的最新例子,则是将百洋制药的股权注入上市公司。5月20日,百洋医药披露拟以8.8亿元收购百洋制药60.199%股权,并成为其控股股东。
百洋制药核心产品包括扶正化瘀、二甲双胍、硝苯地平等。其中,扶正化瘀是一款由百洋制药自主研发,经循证医学验证可逆转肝纤维化的创新中成药产品,也是中国首个完成美国II期临床试验的肝病领域中成药,据艾昆纬数据,现已是医院市场抗肝纤维化领域份额第一的产品,但其增长空间远未到顶,未来在百洋医药成熟的商业化体系赋能下或将加速放量。
二甲双胍(奈达)是国谈品种,与传统骨架型缓释片相比具有诸多优势,有望逐步替代原有剂型,二甲双胍是糖尿病基础用药,需求量庞大,因此奈达的增长潜力充足。
百洋集团承诺,百洋制药2024-2026年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.44亿元(+38%)、1.72亿元(+19%)、2.15亿元(+25%)。交易完成后公司持股比例为60.199%,对应24-26年利润增厚分别为0.87、1.04、1.29亿元,为上市公司业绩带来了确定性增长。
收购百洋制药控股权,重要性还不止于此。这意味着,百洋医药将从品牌运营延伸至上游医药制造领域,“生产制造和商业化”双轮驱动,能提供从生产到营销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,打开了承接创新药CXO 业务(CDMO+CSO)的空间,释放第二增长曲线,也提高了业绩持续性与稳定性。可以说,大股东把“压箱底”的宝贝都给了上市公司。
总的来看,大股东将很多优质资源导入了上市公司,提升了公司的内在价值,并打开了成长空间。越往后,公司的价值越来越高,那么,大股东在早期、低位减持股份,将优质股权拱手让人,并不符合逻辑。因此,我认为市场对于解禁股的担忧是多虑了。
稀缺的商业模式
术业有专攻。百洋医药是A股稀缺的医药第三方商业化平台,从打造OTC品牌迪巧起家,同时,也运营一些院内产品,在院内外都有一定的营销能力,所以很多跨国公司也会选择与其合作,公司现在的品牌矩阵也比较丰富,不仅有药品还有医疗器械。
从基本面看,2023 年,百洋医药实现营业收入75.64 亿元,若还原两票制计算,实现营收85.85 亿元;归母净利润6.56 亿元,同比增长29.55%,上市3年实现连续增长;经营性现金流净额6.10 亿元,较同期增长99.41%。
核心品牌运营业务实现营收44 亿元,同比增长18.91%,利润贡献占比83.78%,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。
其中,迪巧在进口钙补充剂市场排名第一,去年收入18.97亿元,同比增长16.53%,若还原两票制计算,收入19.87亿元,同比增长15.91%。并通过品类拓展逐步覆盖全年龄段人群,具有较大增长潜力。
海露去年收入6.40亿元,同比增长49.88%。公司精准覆盖“干眼症”市场,凭借差异化的推广策略和产品优势,增速很快。
其他品种方面,纽特舒玛特聚焦于疾病营养、体重管理等场景,去年收入0.83亿元,增长44%,凭借独特的市场品牌定位,也将快速增长。
另据一季报,公司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0%,再次强化了投资逻辑。
此外,如前所述,国内首个核医学放射诊断1类新药的核药BD落地,有望于2025年商业化,具备成为重磅大单品的潜质;收购的百洋制药有望今年并表,旗下扶正化瘀、二甲双胍等核心产品将带来利润增量,因此未来几年业绩加速确定性较强。
总的来看,公司的核心成长逻辑是:医药监管政策趋严,行业洗牌出清,商业化平台价值得到重塑。公司是稀缺的自研+BD的一体化商业化平台,再加上向上游延伸到生产制造版块,随着业绩兑现以及BD项目的持续落地,成长天花板进一步打开。
持续高分红的“兜底价值”
短期股价走势难以预测,那么投资的锚点在哪里?
格雷厄姆、巴菲特都很多大师都认为,锚点在于分红。
首先,只有优质的、持续赚钱的公司,才能拿出真金白银来分红。分红本身就是对基本面的肯定。其次,即使股价不涨,但投资者通过每年的分红,能够逐步收回成本,N年后手中的持股就是0成本了,立于不败之地。
这两年,市场逐渐认识到高分红的重要性,新“国九条”更是提出要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,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。因此,分红大方的公司愈加受到重视,“珍珠蒙尘”的公司必然也不会沉寂太久的。这也是百洋医药被忽视的另一投资逻辑。
据统计,2021 年上市至今,近三年百洋医药分红三次,累计分红11.51 亿,平均分红率65.87%。当前股息率为3.1%,高于10 年期国债收益率(2.26%)。
放眼整个A股市场,这个分红率在也是靠前的,既体现了公司回馈市场的诚意,也佐证了财务健康状况。大股东拿到的分红也都投入到了研发创新上,布局一个又一个创新药械,最终还是由百洋医药来承接,释放价值。
总之,百洋医药的高分红,在弱市下具有很好的防御属性,业绩持续增长又能提供估值向上的弹性,可谓是“下有底,上不封顶”。
写在最后:
医药合规趋严、商业化成本上升的大势下,百洋医药显著受益行业扩容,商业化平台价值不断提升、运营项目经验不断积累,将会形成“滚雪球”效应。
随着百洋医药持续拓展新品类,奠定了业绩增长的确定性。收购百洋制药控股权,标志着从轻资产商业化平台向产业化平台模式的转变,能提供从生产到营销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。因此,公司已处在第二增长曲线逐步释放的窗口。
目前,百洋医药市盈率(TTM)仅18倍出头,低于行业平均估值,与其未来前景并不匹配,属于被“错杀”的品种。在追求投资确定性的当下,这种“珍珠蒙尘”的状态想必不会持续太久,有可能在下一波的市场反弹中得到充分重估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